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柳政规〔2018〕21号

发布时间:2018-06-08 11:45   来源:柳州市科技局   
字体颜色:【 】 字体大小:【 】    保护视力色:    恢复默认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有关委、办、局,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柳州市人民政府

                                         2018515 

  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柳州市建设自治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桂政函〔201719号)精神,推进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结合柳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加大自主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柳州市围绕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全力建设国际通道的核心枢纽、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重要门户的开放高地,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积极谋划柳州发展新格局,以产品升级带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柳州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率先建成打造龙头双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位置,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企业主体创新和协同创新,促进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不断提高柳州市创新能力和水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与国际国内重点院校、研发机构、科技转移示范机构合作。结合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招大引强,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到柳州投资兴业。

  ——坚持聚集发展。把高新区、工业园区作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载体,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引导产业加快聚集,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示范基地。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柳州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目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汽车、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使传统产业的发展尽快转入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提高柳州市社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集成激励创新创业政策,开放共享创新公共服务资源,让广大创新创业者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大力建设创业文化,大力宣传创业典型,让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的风尚。

  三、建设目标(2020年)

  (一)建设范围

  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柳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涵盖阳和工业新区、洛维工业集中区等汽车产业园区,以及柳北工业园、柳江新兴工业园等工程机械产业园区,区域范围为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各开发区(园区)审核公告确定的四至范围。

  (二)总体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高效配置区内外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把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的先导区,成为广西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三)主要目标

  建成一批面向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的科技研发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建成一批企业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打造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科研机构。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孵化器10家,孵化创业企业累计超过800家。

  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12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逐步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

  自主创新示范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2%,市级财政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力争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比重70%,培育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1家、300-500亿元企业2家、100-300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的中小企业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2500亿元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打造汽车、机械、钢铁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产业升级、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升为重点,通过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将柳州建设成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区域标杆。汽车产业围绕规模质量再上新台阶新水平,重点发展轿车、MPVSUV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机械产业通过智能化、集成化、机电一体化改造,提升核心零部件和新产品研发制造能力;钢铁产业重点支持多品种、高品质、新型化的特种钢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生物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以项目+产业模式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加强人才、技术、资本、研发机构等的引进,逐步形成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柳州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先导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二)打造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二是加快完善引导企业创新的市场体系。合理规划科技资源布局,从主导科技资源配置向注重市场监管、平台建设转变,从选拔式、分配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帮助企业度过创业初期和成长期。三是加快完善强化自主创新的投入体系。持续加大稳定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与政府基金合作,形成全社会共担机制。四是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把提升人力素质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吸引高端人才来柳创业,也要培养本土人才勇攀高峰,更要鼓励草根和蓝领创新人才各展其能。

  通过打造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融资、科技人才激励等制度瓶颈,先行先试一批重大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柳州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行政审批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深化对外科技创新合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参与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资源,促进跨区域的科技合作交流,积极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柳州园)建设。借力中国东盟汽车工业博览会等平台,支持示范区企业对外开展宣传推介工作,积极融入东盟大经济圈。加强国际和区域产业、科技合作交流,大力引驻国际创新机构,探索与国际区域、国际组织合作的新模式,将柳州建设成为开放创新的引领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五、实施四大工程,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一)实施传统产业创新升级转型工程

  1. 支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微型车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轿车、MPVSUV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提升研发平台能力、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推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2. 支持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用微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等新技术,加强对传统机械产品及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集成化改造。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产品和产业升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3. 支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完善产品结构,延伸钢铁产业链,做精做优钢铁产品,重点发展用于造船、桥梁等领域的高附加值钢材;大力发展用于汽车、机械、家电、建筑产业化的结构用钢、轨道交通用钢等领域的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4.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支持通过技术改造,推进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及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重点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装备制造。加快机器人、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进程。(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5.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全力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进高铁航空物流基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工业物流园、官塘多式联运物流园、传化公路港、毅德商贸物流城、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往来的物流中转基地和加工贸易基地。

  二是加快广西工业设计城建设。在北部生态新区建设工业设计城,加强对工业设计、工业数字服务、工业数据处理等产业的培育和知名企业的招引,将北部生态新区打造成为辐射广西、西南地图乃至东盟的工业后台服务中心。

  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探索建立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建立广西柳州汽车城网上汽车零部件交易平台

  四是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建设,聚集培养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重点推进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柳州)建设。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质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1. 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整车的设计研发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2. 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开发和引进机器人技术,立足汽车、机械、食品、医药等产业,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上下料机器人、专用机器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专用装备;发展直线电机驱动、全闭环控制、高精度、多轴联动的高端数控机床、柴油机、汽油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速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检测、维修;加强通用航空制造业研发设计,支持轻型飞机、无人机等整机总装、零部件制造及维护维修;探索建立3D打印快速制造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培育一批3D打印骨干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3. 支持轨道交通产业。以项目+产业模式发展培育轨道交通产业,以轨道交通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为核心,机电设备系统产品制造为重点,配套服务产业为拓展方向,加速轨道交通高端产业集聚,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铁轨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市科技局、柳东新区管委会、市轨道交通集团)

  4. 支持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制造产业,与中国南方电网合作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着重发展超特高压、智能控制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打造南方电网在西南地区布局制造智能电网器件的制聚集区。(责任单位: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5. 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推广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轻钢结构)、钢混结构和其他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结构体系。以我市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PC)、装配式预制钢结构和装配式现代木结构等建筑产业为主要发展培育方向,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关键材料、基础部件、施工工艺及装备、关键装置的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应用,推进建筑材料产业化,拓展机械装备在建筑材料设备生产及建筑安装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聚集。(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

  6. 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制造业、北斗信息产业,加强车载汽车电子产品,动力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行驶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相关的嵌入式软件,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通信、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电子产品及相关软件开发,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7. 支持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新型电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特殊功能材料、3D打印新型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汽车用新材料、新型特种钢等,加快建立一批新材料产业园区,促进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柳东新区管委会、河西高新区管委会)

  8. 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大力发展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加快清洁能源、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先进适用节能环保装备的推广应用。支持产业再制造服务,利用表面修复、激光等技术为企业产品、设备的高值易损部件提供个性化再制造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9. 支持医药生物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积极发展酵母深加工、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制品。重点支持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包括中药有效成份的分析、提取及应用技术研究及开发;优势中成药产品二次开发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制剂和中药标准研究;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及药源培育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发);现代医药新产品、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医疗器械及药品包装材料的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食药监局、市卫生计生委)

  10.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分区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化基地。重点打造柳东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柳东、北部、河西、新兴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柳东、洛维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柳州高新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柳北新型特种钢、循环经济产业园,鹿寨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柳城生物和制药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11. 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企业。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企业,纳入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在科研开发、专利申请、成果转化,企业重组、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以重点扶持,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对列入成长计划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发展目标的企业继续列入成长计划进行重点培育,未实现目标的企业,实行淘汰机制。对尚未列入计划的企业,一旦条件成熟即列入成长计划,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突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三)实施科技服务体系创建和集聚工程

  1.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产品,改进服务、管理、营销模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鼓励在各产业领域组建产业联盟,通过组建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等,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落实,在市财政安排的科技经费中对企业实行财政补助,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2. 大力培育创新服务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标准、质量、品牌、人才培训等服务。围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院等到柳落户或创建分支机构,搭建产业专业技术平台。加快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进出口汽车检测重点实验室柳州分中心建设,加强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完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3. 积极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全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聚集和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搭建服务创新创业的平台,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信息产业园等人才创业平台建设。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的结合,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各高新区、工业园区应用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类科技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和众创空间。重点支持新建科技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和众创空间的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4. 开展科技金融创新。鼓励国内外市场主体在示范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活动,市财政按风险投资机构对示范区内企业和机构的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建立科技创新券试点制度,面向中小微企业发放创新券和落实后补助,用于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购买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购置建设实验室必需设备以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必需的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成本,推动政府引导资金最大化用于科技创新。(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新区管委会)

  (四)实施创业创新人才工程

  1. 实施个十百人才工程”“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汽车、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柳州从事创新研究。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重点培育科技企业家,深化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各县、区人民政府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生活补贴、落户及配偶子女安排等问题。(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科技局)

  2. 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援助工程等就业促进计划,创造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营造有利于促进创业的发展环境,激励和扶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创业群体自主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科技局)

  六、落实四大举措,加强组织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长:吴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王    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员:王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覃东林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主任

  姚尹意   市教育局局长

  管伟荣   市科技局局长

  黄毅强  市财政局局长

  龚海祥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龚继冬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秦长春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主任

  李继昭   市规划局局长

      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蒋为民  市质监局局长

  吴卫南   市国资委主任

  杨志刚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

      市绩效办主任

     市统计局局长

  莫仲彪   市行政审批局局长

  孟宗民   市国税局局长

  周秋容   市地税局局长

  闭兆田   市金融办主任

  余瑞军   柳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鹿寨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文敏   融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融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三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柳北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柳彬   城中区人民政府区长

      鱼峰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岳龙   柳南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玉秋静   柳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何培俊   柳东新区管委会主任

  汤振国   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对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等重大事项做出决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柳州市科学技术局,负责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日常工作;所辖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县区、新区管委成立相应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机构。各责任单位把建设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把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认真做好部署、落实和考核工作。

  (二)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1.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全市各县区、高新区、工业园区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应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先行先试,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各种体制机制,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学、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营造能够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进行合作创新的机制,在发展战略、项目开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发展目标。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3.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在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学研合作、人才激励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加强市、县(区)联动和部门协同,建立统筹协调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的建设、共享和运行制度。改革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以后补助方式为主的普惠性、竞争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制定导向清晰、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获奖项目的跟踪与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推广的政策,积极探索推进我市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及其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引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示范区落地转化。

  (三)加快落实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

  1.全面落实国务院出台的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2.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示范区的资金支持,加大市本级财政对示范区的资金投入。支持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示范区设立研发机构,搭建独立法人、开放合作的研究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示范区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八桂学者、特聘专家、主席院士顾问等高层次人才。

  3.支持示范区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先行先试。争取自治区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支持,市、县区政府优先将示范区内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孵化器用地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示范区内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合理用地需求。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等科技服务业项目,可按照科教用途落实用地。

  4.支持示范区在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方面先行先试,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探索政府首购、订购等采购方式,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探索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

  (四)加强项目和招商引资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撑

  一是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引领拉动作用。重点围绕强化发展支撑、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聚焦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增效、民生保障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四大重点领域,规划实施建设重大项目,促进示范区全面发展。首先,建立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重大项目工作机制,逐年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的责任主体,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部门加强与项目业主的沟通协调,优化服务,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其次,对纳入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与银行的战略合作,构筑政银企合作平台,发展建立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协助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筹措资金。再次,完善重大项目土地供应制度,编制用地计划,对列入规划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指标,保障项目用地。最后,对规划提出的项目加快前期工作,有重点地开展前瞻性研究和项目策划,不断扩充项目储备库;加强重大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环境监督制等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督查力度,建立重大项目督办和落实检查制度,确保项目的规范推进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二是贯彻落实开放强柳战略,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带动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招大引强与扶小众创相结合,坚持精准招商与联动招商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整体设计,切实打破各自为政、独立分散的招商格局,提供产业项目从信息收集、招商洽谈、合作签约到项目落地一站式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加强招商项目策划,开展专项招商活动、定向招商活动,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采用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方式,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引进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入驻示范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动示范区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引进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能带动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项目。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各县区、高新区、各工业园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出台《关于柳州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考核评价办法》,打破传统GDP单一考核指标的评价导向,重点突出自主创新示范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创业孵化能力、人才引进培养、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结合柳州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示范区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相关部门加强考核和监督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制,制定阶段分解计划,对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追踪分析和相应调整,不断提高考核管理的有效性。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打印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